36酷文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追逐彗星(第1页)

[rg]

追逐彗星

1960年10月首次发表于《奇幻与科幻杂志》TheMagazineofFantasyandScienceFiction,标题为《彗星内部》

收录于《十个世界的故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录这个。”乔治·武雄·皮克特对着悬浮在空中的麦克风慢慢地说,“不会有人再听到它了。他们说,要等到两百万年以后,彗星才会飞向太阳,把我们带回地球附近。不知到那时,人类还会不会存在?这颗彗星会再次展现奇观,引起我们后代的注意吗?也许他们也会派出一支探险队,就像我们当初那样,看看在彗星上能发现些什么。然后,他们会发现我们……

“就算过去那么长的年月,这艘飞船依然会保持良好。储能罐中仍然会有燃料,或许还会有充足的空气,最先耗光的只有食物,在窒息之前,我们会被活活饿死。不过我猜,我们等不到那一天。我们将会打开气密舱,结束这一切,让死亡来得更痛快些。

“小时候,我读过一本书叫《冰雪中的冬天》,是讲极地探险的。好吧,书中描述的情景简直就是我们目前的写照。我们现在也被困在冰雪中,四周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挑战者深陷其中,周围的大冰块团团簇拥,相互绕行,只是它们之间相对速度缓慢,你要等上几分钟,才能发现它们确实在移动。地球极地探险队面对的冬天比起这里可差远了。在飞回太阳之前的两百万年里,彗星内部温度将稳定在零下四百五十摄氏度。我们会离太阳越来越远,它给予我们的热量不会比远方的群星更多。在寒冷的冬夜里,你能指望遥远的天狼星为你暖手吗?”

这荒唐的一幕突然跃入脑海,让他整个人都垮了下去。他再也说不下去了。他回想起洒满雪原的月光,回想起响彻大地的圣诞钟声,可这一切都已距他五千万英里之遥。地球上所有那些他曾经熟知,却时常忽略的美好的事物,都已永远地抛弃了他。想到这里,他的自制力彻底崩溃,像个孩子似的呜呜地哭了起来。

起初,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了冒险般的刺激和兴奋。他还记得,也就是六个月之前吧,只有十八岁的吉米·兰德尔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彗星,还向澳大利亚的斯壮罗山天文台发送了电报。男孩和他发现的彗星就此声名大噪,之后不久,就连皮克特也开始到户外观察那颗彗星了。在最初几天里,它就像一只笼罩在朦胧雾气中的蝌蚪,在赤道以南方向缓缓地游过波江座。那时它还在火星以外,正沿着无限狭长的轨道朝太阳飞来。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兰德尔彗星,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当它的最后一缕光辉在地球的天空中消失以后,便再也没有人见过它,也许到它下一次出现时,人类已经不复存在了。

随着彗星逐渐接近太阳,它的个头也在变大,还喷发出一团团烟尘与蒸汽,哪怕是其中最小的一团也能罩住一百个地球。越过火星轨道时,它的彗尾已长达四千万英里,仿佛一面广阔的信号旗在宇宙风中猎猎飞扬。当时,天文学家意识到,恐怕这将是太空中上演得最壮观的一幕,就连一九八六年重返太阳系的哈雷彗星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就在当时,国际天体物理学年会的组织者们决定,如果科学考察船挑战者号能够及时建成,就派它前去近距离考察这颗彗星,这将是一千年来绝无仅有的机会。

连续几周,在黎明前的夜幕中,彗星展开身形,横跨星空,活像一条规模较小但更加清晰璀璨的银河。它离太阳更近了,自从猛犸象的脚步震动大地以来,它还从未接近过如此炙热的恒星,汹涌的火焰使得彗星表面愈发活跃。一团团明亮发光的气雾自彗核中喷薄而出,形成巨大的风幕,如探照灯一般缓缓扫过星空。这时的彗尾已长达一亿英里,将整个夜空一分为二。彗尾上的条纹图案不断变幻,流光溢彩,且总是指向太阳的反方向,仿佛太阳系中心正持续不断地向外围吹出强风,就是要将它从这团星系里推出去。

当挑战者号分派出一个席位给乔治·皮克特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自从威廉·劳伦斯目睹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还没有哪个记者能够获此殊荣。当然了,他有理科学位证书,未婚,身体健康,体重不超过一百二十磅,做过阑尾手术,这些无疑都加大了他的筹码。但要知道,拥有同样资格的人还有很多,只不过到了现在,这些人的嫉妒也该转变为窃喜了。

由于挑战者号载重有限,绝不可能平白无故捎带上一个新闻记者,皮克特不得不削减空余时间,参与到飞船的日常事务中来。也就是说,他实际上相当于船长的助理,每天要记录飞行日志,登记供给品数量,书写账目。幸运的是,他常常想,在外太空完全失重的环境下,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只要睡满三个小时就足够了。

为了同时做好两项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当他不用窝在壁橱大小的办公室里写写算算,或是在储物仓中清点成千上万的工具和用品时,他便会带上录像机四处溜达。他会抓紧一切机会采访每一个人,有时同时采访好几位,有时则是一对一。操作挑战者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共有二十人,但不是每一次采访记录都值得传送回地球,他们当中有些人说话太过专业,有些人不善言谈,还有一些则完全不愿配合。但他至少没有对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好恶——起码他自己是这么想的——没有厚此薄彼,失之偏颇。可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他想知道马顿斯博士会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势,这位天文学家是最难相处的人物之一,但他提供的信息总是很有帮助。皮克特突然生出一股冲动,他翻出早先采访马顿斯时的录像带,把它插进录像机。他知道自己是要通过回顾过去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心里也清楚,只有这样,他才能说服自己相信这次旅程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次采访马顿斯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手中拿着毫无重量感的麦克风,身体随着通气孔中涌出的气流微微地晃动,几乎被对方催眠而有些精神恍惚。但没有人会因此怪罪他——马顿斯博士的声音平缓柔和,天生就有令人放松的功效。

当时,他们在彗星身后两千万英里之遥,但距离正在迅速缩短。他在天文观测室里堵住马顿斯,向他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你好,马顿斯博士。”他开口问道,“请问兰德尔彗星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成分很复杂。”天文学家回答道,“随着我们远离太阳,它的组成还将发生变化。但彗尾主要包括氨气、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氰气……”

“氰气?那不是一种剧毒气体吗?如果地球一不小心闯进彗尾,会发生危害吗?”

“不会的。尽管彗尾看起来很壮观,可它实际上相当于真空状态。就算是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其中包含的气体含量也不过火柴盒那么一丁点儿。”

“就是这么稀薄的气体,造就了如此伟大的奇观?”

“没错,同样是这么稀薄的气体,还引发了炫目的电离现象。彗尾之所以会发光,是被太阳用带电粒子轰击的结果,这就像是宇宙中的霓虹灯。我敢说总有一天,地球上的广告商会如梦初醒,找到在整个太阳系中投放标语的方法。”

“这个想法太让人沮丧了——但我想有些人却会声称这是实用科学的胜利。让我们暂且放过彗尾好了,请问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才能抵达彗星的中心——我猜你会称之为‘彗核’?”

“严格意义上的‘抵达’需要很长时间,大概还要两周,我们才能彗核。飞船先要飞入彗尾,一点点地接近,接触彗发之后还要继续深入一段距离,再经过两千万英里方能抵达彗核,我们事先已经计算过了。但你要知道,首先,彗核实际上很小——直径不会超过五十英里;其次,它并非一块实体,可能是由几千个小碎块组成的,就像一团密集的云雾。”

“那我们能够深入彗核吗?”

“抵达之后才能知道。为了保证安全,也许我们只能在几千英里以外,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从我个人角度说,如果不能深入研究,我会很失望的。你说呢?”

皮克特关闭录像机。是啊,马顿斯说得对,他也会失望的,尤其是在当时看不到任何危险的情况下。实际上,彗星本身没有任何危险,真正的危难来自飞船内部。

兰德尔彗星已经开始远离太阳,一路还在喷发声势浩大却又异常稀薄的气幕,挑战者号穿行其间。如今,他们已经接近了彗星内部的核心密集区,但周围几乎还是完美的真空地带。明亮的雾气弥漫在挑战者号周围,延伸开去足有数百万英里,却丝毫阻挡不住来自远方的星光。他们正前方就是彗核,它就像一团模糊但却璀璨的微光,仿佛勾魂的鬼火,引诱他们继续向前。

电磁干扰现象在飞船附近时时发生,一次比一次猛烈,几乎完全切断他们与地球之间的联络。飞船的主无线电平台自始至终只能收到一个信号,在过去几天里,他们只好通过莫尔斯电码将“OK”发送出去。等到他们远离彗星飞回家乡时,正常通信应该能够恢复,但现在,他们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中,仿佛回到了无线电发明之前的年代。虽然很不方便,但也仅此而已。实际上,皮克特反而很喜欢目前这种状态,他有了更多时间用于案头工作。挑战者号正在驶向彗星的核心,在二十世纪以前,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哪个船长敢想象这样的航程。但核查食物清单、清点供给数量这样的工作,还是得有人来做才行。

飞船雷达搜索着周边的空间区域,挑战号缓慢而小心地“爬”进彗核。在冰山之间,它停了下来。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哈佛大学的弗雷德·惠普尔就发现了真相,但就算证据都堆在眼前,这一切也很难让人相信。彗星的核心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极其微小,由松散的冰块集群构成,它们麇集在一处,相互环绕运行,沿着彗星轨道共同前进。和在极地海域中漂浮的冰山不同,它们不是由水凝结而成,也不会映出耀眼的白光,而是呈现出脏兮兮的灰色,质地酥松,就像半融化的脏雪球,上面还有许多孔洞,里面储存着凝固的甲烷和冻结的氨气,它们吸收太阳的热量之后,便会时不时喷发出磅礴的气雾。那是一场视觉盛宴,但皮克特却没有多少时间欣赏。他要忙的事还有很多。

他正在对飞船上的备用必需品做例行检查,这时才意识到大难已经临头——其实,他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一点的。供给品的数量令人十分满意,直到他们返回地球都绰绰有余。他已经亲自清点过了,现在只要往飞船上记录所有账目的电子存储器中敲入几个不起眼的字符,确认一下结余记录就可以了。

当那荒唐的数字第一次闪现在屏幕中时,皮克特还以为是自己打错了。他将运算结果清除,重新向计算机输入信息。

“压缩肉干总量——最初:60箱;已消耗:17箱;剩余:99999943箱。”

他再次重新输入,然后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错的。他有点儿生气,但还没有特别警觉,只是去找了马顿斯博士。

他在“刑讯室”里找到了这位天文学家——其实那是一间迷你健身房,隔壁是储物间,另一边则是推进剂主燃料箱的防护墙。所有机组人员都要在这里进行锻炼,每天一个小时,以免全身肌肉在零重力环境下日益萎缩。马顿斯正同一组粗壮的弹簧搏斗,脸上的表情十分狰狞,当皮克特说计算机出了问题以后,他的表情更难看了。

他们在主控输入面板前做了几组测试,结果更糟了。“计算机出毛病了。”马顿斯说,“它连加减法都不会算了。”

“但我们肯定能修好它。”

马顿斯摇了摇头,平日里那股高傲的自信已经一扫而光。在皮克特看来,他就像一只正在漏气的充气橡胶娃娃。

陆夫人你又拽了  武当山上小道童  签到失败365天,我全球大佬  九狐至尊之滴泪芙蓉  这个系统任务不对劲  玄幻:最狂魔道祖师  天生枭雄  极道长生魔  西游:妖怪聊天群  此处高甜你是我的璀璨星河柳呈风张亦行  我从天牢归来  医武天尊  日久必婚:总裁追爱小野妻  扶九鸾  昆墟  我建造的工程有光  柯南之机械师  斗罗之开局攻占圣魂村  漫威里的次元商店  穿书后被大佬扒了马甲  

热门小说推荐
完美级评分

完美级评分

看多了玄幻形的网游,是不是觉得索然无趣,要不要换换新口味?数百年前,空间出现了碰撞,一个全新的文明出现在了联邦的面前,当坦克和士兵无法阻挡‘异界人’入侵的时候,主宰出现了,他仅仅用一掌毁灭了一个城市。没有人知道主宰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但无论谁都开始对抗因为主宰而疯狂了的世界。时隔多年,异界人已经遗忘了对于主宰的恐惧,联邦的土地再一次的充满了诱惑,而联邦也产生了更大的变化,他们随时都能够反击甚至取得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异界终端的联邦迎接来了第一批玩家。PS求点击,求推荐,求打赏,求赞,求更新票,求评价,求订阅,求月票,求爆发,求万更,求逆天,求不是人,求打破世界,求冲破太阳系,求称霸异界,求冲破银河系,求征服宇宙...

大符主师

大符主师

一场惊天重生,他回想起前世之屈,百宗陷害,陨于万兽潮。今生归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杀蛮兽,屠百宗与百族,前世天下皆负他,如今却他只能只手遮天,扭转乾坤,雪洗前世之屈。...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

本套装共五卷,分别为李致文存我与巴金李致文存我的书信李致文存我与出版李致文存我与川剧李致文存我的人生(上下)第一卷我与巴金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第三卷我与出版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第四卷我与川剧则回顾了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参与制定每一阶段的规划与任务,组织全省川剧汇演和调演,带团到北京上海以及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积极推动川剧创新发展,与不少川剧人成为知心朋友。第五卷我的书信则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