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二十世纪的偏远农村,像我父母这一代人,小时候很少读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物质条件,最主要还是长辈们没有让孩子读书识字的意识。十个孩子里面最多只有一个去过几天学堂。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只要孩子能长大成人,继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一亩三分地,然后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就行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辈子的终极目标,至于上学读书,那都是云里雾里,遥不可及的幻想,隐约可见却又触手不及的事情。
当然,这些长辈里面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一点书,认几个字,其中就包括我的祖父和外祖父。父亲兄弟姐妹七人,只有父亲一人读过书,认过字,并且还上了高中,差一点考上大学。在我们村,当时算是最高学历了,他们一起上过高中的仅四人而已。
多年以后,我的叔叔和姑姑们因为受到了很多不识字的“苦”,还对读书这件事耿耿于怀,他们说我祖父偏心,只让老大上学,不让他们上学。但是祖父又有什么办法,当时家里一贫如洗,穷的叮当响,饥一顿饱一顿,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家里能有一个子女读书认字就不错了,让大家都去学堂读书明显不可能,试问天下又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认字,通情达理。而这个好事情一般都会落到家里的长子身上,因为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地里的主要劳动力,多认几个字对整个家庭的贡献不言而喻。
外祖父虽然平时对子女非常严厉,甚至可以说到了苛刻的地步,但是在读书这件事上,他老人家却比大多数长辈都要开明。外祖父希望他的四个子女都能识字,所以母亲兄弟姐妹四人都被送去学堂读过几天书,虽然后来都没有考上大学,但在以后的生活中,“识字”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大舅父书读的最好,读完了高中。母亲和姨母只上了三年级,二舅父上了四年级。
到了我们这一代,长辈们好像对教育一下子重视了许多,观念突然转变过来了,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基本上都会被送去学校。一方面是大家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条件有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教育,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同龄人当中,大部分都上过学,虽然也有些孩子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这是极少数情况。之前是十个孩子里面只有一个孩子上学,现在是十个孩子里面只有一个不上学,情况恰恰相反了。
虽然大人们对教育重视了许多,但是在他们的眼里,排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家里那几亩薄田,而不是孩子们的学习。我们没有上过幼稚园,七八岁直接上了小学,也从来没有上过各类辅导班之类,父母因为识字不多,没有管过我们的学习,也没有能力管。我们的学习都是在校靠老师,在家靠自己。放暑假了,正好赶上农忙时节,孩子们都会去地里帮忙干活。晚上回来再抽空去学习,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
初中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母亲不再让我下地干活,她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的功课逐渐增多,需要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帮地里干活了。
父亲一直都在外地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务农,虽然艰辛,家里也没有一分钱存款,但还勉强能维持生活,因为上小学是免费的。生活开销也很小,因为家里一年四季都不怎么买菜,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粮食。
我到初中以后,父母亲他们无形中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的眼界已经慢慢放宽,已经开始考虑以后的事情了。我上高中以后学费怎么办,上大学以后学费怎么办,仅靠父亲一个人打工挣的那点钱是不够的,根本无法供给我顺利读完书。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们,所以他们就做了一个大胆而不成熟的决定,他们决定放弃农耕,两个人都去外地打工挣钱来养家糊口。
他们两个人在我初二的时候就都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我不知道他们要去挣钱的地方到底有多远,但是听说坐大巴车要七八个小时,好几百公里路,就已经感觉非常遥远了。
父亲年初就出门打工去了,母亲是夏天收割完庄稼以后才出去的。我和父亲从小到大都是聚少离多,已经不足为奇。然而和父母亲都长期离别,还是第一次。所以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是心酸还是难过,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表面上表现得毫无波澜,但是内心深处却似翻江倒海一般。
母亲出门那天,每碰到村里一个熟悉的面孔,她都会忍不住要难过一回,到她出村口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了。这不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她之前还单独打过一次工,但是这次的情况不同。这次她是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离开了这一直都热爱的黄土地,离开了一切熟悉的人和事。什么时候再次踏上回家的征程,回到生活了几十年的桑梓地,还是个未知数。母亲感觉到前途一片迷茫,在那遥不可及的未来,等待着她的是什么,她完全不知道。所以母亲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和悲切。然而促使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也要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只是让我有书读,让我们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仅此而已!
父母在出门打工之前,请了村里的永忠二爷帮忙看家,永忠二爷是一个老光棍,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从来也不种地。母亲给他的工钱我记得好像是一个月两百块,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不算很低,一个老人一年的生活开销基本上够了。
永忠二爷平时就住在我家,周末回来了给我做点饭吃,再准备一些我需要带去学校的食材。每次周末回来,看到厨房里面冰锅冷灶,心里就一阵酸楚。带好生活必需品以后,我很快就回学校了。就这样持续了近两年,一直到我初中毕业,永忠二爷才回家去了。高中是在县城上的,一直都住校,基本上不回来,彼时我也已经成年,父母亲在外地也放心了许多。
这两年的别离,让我对人生对亲情都有了新的感悟,我的价值观也逐渐在发生变化。我已经能感受到亲情的平凡和伟大,也能看得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每个人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曾经一直拥有的东西,因为得到的太容易,或者说不需要去争取就已经得到了,所以我们都不会去在意,而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会感觉弥足珍贵。
在我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年纪,曾经划过一份美好,留下太多回忆。当青春渐渐远去的时候,我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看到怎样的风景呢!
念旧 山里山外 巅峰商业界 我为老祖 霍少,你老婆和儿子一起重生了 超凡世界游戏化 青春别样美 铜钱 八零娇娇养崽崽 重返1988陆峰 柯南之酒厂过家家 女尊:空间在手宠夫不愁 挂机亿万年,灵石多亿点不过分吧 孤刀出鞘 陆峰江晓燕 剑自雪中来 都市神医陈飞宇苏映雪 末日求生:我在游戏做种田玩家 笼中雀她渣了疯批皇帝 荒岛从救了女神开始
特级强卫他是华夏第一王牌兵王,却被老头子逼成了女总裁的小保安,遭到冰山美女冷眼相待。他身怀古武绝技兄弟众多,却又扮猪吃虎,泡美女踩小人,且看一代兵王傲视都市。...
全世界都知道高冷宫少宠妻入骨,谁都不能说宁暖一句不好,不然便是天凉王破的下场。可众人不知道的是,五年前的一场意外,宁暖被他亲手送入了监狱,家破人亡,还差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访谈中,宫少说人不能被眼前事物所迷惑,犯错一次便是抱憾终生的下场,我还算幸运,能够用余生来弥补。婚礼上,宫少说她的喜怒哀乐,是我余生天空的颜色。...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纯真永不复。曾经懵懂单纯的平凡之女,却阴差阳错入了皇宫,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根发簪,掀起了一幕又一幕的惊心动魄。她的良人何其多,一个是为她倾尽一切,教她在那吃人不吐骨头的宫里步步为营的逍遥王,一个是从小结下良缘,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亦对她无限荣宠。但伴她终老的却始终只有一人。她的选择到底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前世,虞愿十三岁入宫为后,十六岁与皇帝圆房,十七岁生下太子,后位稳固,独占君心。她的人生看似人生圆满,实则充满遗憾,在三十岁时带着腹中尚未出生的两个孩子离奇死亡。她死后,尚且不到不惑之年的皇帝抱着她冰冷的尸体一夜白头,与她母子关系疏离的太子在灵前跪到昏迷口中喃喃喊着母后,可是这一切,虞愿都不知道。她重生在了与皇帝越极的洞房花烛夜,那时,越极依旧是那个对她笑得亲切的温润帝王,而她也还未与他圆房,生下长子,饱受母子分离的折磨,这一次,无论如何,她也要改变前世的悲剧。排雷前世今生男主都只有女主一个女人,sc,1v1男主后宫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妃妾。...
大婚之夜,她代妹出嫁,岂料洞房内惨遭骗婚,新郎竟换成那个一年娶四妻的大色鬼。听闻他有克妻之命,四个妻子皆活不过三日,很不幸她误打误撞成了第五个。为活命,成亲当晚她火烧新房,拐带美男一名趁乱逃走,谁知美男半路翻脸,竟将她就地正法,娘子,春宵一刻值千金!...
2012,原农学院大学生博士,现特种兵王平穿越到了1979。乡下,农村,贫困!土地下放联产承包刚开始。改革开放随之而来,机会,潮水般涌现!王平立志做一个最强农民!某外国总统说我们控制了石油,就能控制所有的国家我们控制了粮食,就能控制所有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说的。粮食战争是继兵器战争和货币战争后的第三大战争世界大战!从一个生产队的小社员开始,王平一步一个脚步,联产,承包,种子,科研,有机肥,产业链,食品工业,商业布局,先机竞争,最终击溃四大跨国粮商,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粮食帝国。强家强村,最终强国。最强农民,农业科技强国,打造天下第一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