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上海人确实应该记住这些国耻,否则,便会连吉普赛人也不如。
事实上,上海这个&ldo;城市部落&rdo;,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二律背反中诞生的历史悖论。(图二十)它一方面是民族的耻辱,另方面又是民族的新生;一方面光焰夺
目,另方面满目疮痍。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它的城市人格也是残缺不全的,而且似乎也是一个悖论:一个衔接中国古今、吞吐世界风云的大都市,居然有着那么多的小市民。这些小市民的&ldo;小&rdo;,和大上海的&ldo;十,实在不成比例。他们是那样地&ldo;小气&rdo;(或曰&ldo;小家子气&rdo;),小气得简直没有名堂。比方说,他们的看不起外地人,用大讲上海话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自傲和满足他们的虚荣,就是&ldo;小气&rdo;的表现。中国人都是爱面子的,爱面子的人都难免有些虚荣,而大城市中人也多少会有些自傲。但是,别的地方人,即便是虚荣,也表现得大方、得体;即便很自傲,也做得大气、含蓄。似乎只有上海的小市民,才把虚荣表现得那么浅薄、露骨,一眼就能看透;把自傲表现得那么琐碎、脆弱,简直不堪一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弄不清到底谁该看不起谁。于是,外地人就会纳闷:不同凡响的海派文化和先进优越的上海文明,难道就是这些人创造的
当然是这些人创造的。只不过,他们在创造这些文明时,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作为身在其中者,他们比外地人更能体会新文明的优越,也更能体会被强加的苦楚,这就使他们一方面因&ldo;城市化&rdo;和&ldo;现代化&rdo;而沾沾自喜,另方面又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十分尴尬。
上海人的这种尴尬,几乎随处可见。
比方说,当上海人把&ldo;外地人&rdo;统统看作&ldo;乡下人&rdo;时,他们是不敢把北京人也归进去的。北京怎么好算&ldo;乡下&rdo;当然是城市。然而北京和上海的差异,相去又岂能以道里计!自30年代&ldo;京海之争&rdo;起,讨论北京、上海城市文化差异的文章著作(包括本书在内)即便不是汗牛充栋,至少也积案盈尺。我们无妨随便从中拈出几种说法,便不难看出&ldo;京海之别&rdo;究竟有多大。比如,北京是城,上海是滩;北京是都,上海是市;北京是官场,上海是商场;北京是传统,上海是现代;北京是智慧,上海是聪明;北京是唯美,上海是管用;北京是文学,上海是数学;北京是哲学,上海是科学;北京是神圣的,上海是世俗的;北京是感性的,上海是理性的;北京是大气的,上海是雅致的;北京是古典的,上海是摩登的;北京是翰林院,上海是跑马场;北京是田园诗,上海是广告牌;北京是超凡脱俗深奥难懂的,上海是贴近现实一目了然的;北京是深秋的太阳,美丽而迟暮,上海是初夏的雨,既闷热恼人又清新可人;等等,等等。北京迥异于上海,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异倒也罢了,问题在于,正如上海人不大看得起&ldo;外地人&rdo;和&ldo;乡下人&rdo;,北京人也不怎么把上海人放在眼里。不论是文坛上的京海之争,还是生活中的私下议论,北京人&ldo;声讨一起上海人来,总是那么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北京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那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男主角被起名&ldo;沪生&rdo;,显然并非&ldo;无意&rdo;和&ldo;碰巧&rdo;,多少是有点暗示意味的。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上海舆论的不满,却满足了北京人的集体认同,甚至满足了其他外地人的集体认同。外地人&ldo;幸灾乐祸&rdo;地看着北京人奚落上海人,北京人则&ldo;义无返顾&rdo;地代表所有外地人宣泄着对上海人的不满。尽管上海人在嘲笑和看不起外地人时,是小心翼翼地将北京人&ldo;计划单列&rdo;的,然而北京人却不领情,非要替所有外地人出气不可。
事实上北京是中国几乎所有古老城市的总代表。这些城市当然并非北京的翻版或缩影,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它们和北京一样,都和农业文明保持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没有或少有上海那一套可以称之为&ldo;现代城市文明&rdo;的东西。所以,如果北京是城市,那么其他城市也不能算是乡下;如果其他城市都是乡下,那么北京最多也只能算是&ldo;乡长&rdo;。&ldo;乡长&rdo;当然不能眼巴巴地看着&ldo;乡民&rdo;受欺负。至于北京人把外地人称为&rdo;地方上&rdo;的,则是&ldo;乡长&rdo;们正常的态度。
于是上海人就有点尴尬把北京看作&ldo;乡下&rdo;吧,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认同那些一土得掉渣&rdo;的外地人吧,他们的内心规范、行为方式、生活秩序和&ldo;上海文明&rdo;(在上海人看来亦即&ldo;城市文明&rdo;)又相去甚远;把北京和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对待吧,可偏偏北京又认这些&ldo;小兄弟一。当然要认的,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同一类城市。
显然,在半个世纪以前,北京代表着众多的城市,也代表着古老的传统。这个传统也曾经是上海人还没有成为上海人时的传统,是上海人不敢也不可以公开叫板公然冒犯的,同时也是上海人迟早要背离的。于是,变成了&ldo;城市部落人&rdo;的上海人便用他们对北京的特殊态度来表示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同时又用对其他外地人的歧视态度来表示他们对传统的背叛。上海人对同是&ldo;外地人&rdo;的北京人和其他人竟会有不同的态度,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北京人一般并不怎么歧视外地人,惟独特别看不起上海人,原因也大概就在这里。
更何况,上海这个&ldo;城市部落&rdo;还有点&ldo;来历不明&rdo;。所以,上海人最怕的,还是问他的&ldo;祖籍&rdo;,因为没有多少人经得起这一问。说祖籍上海吧,等于承认自己是&ldo;乡下人&rdo;;说出真正的籍贯吧,同样可能也是&ldo;乡下人&rdo;,而且一不小心弄不好还是&ldo;江北人&rdo;。这大概是上海人特别爱讲上海话的又一深层心理原因:只有讲上海话,才能抹去或掩盖&ldo;祖籍乡下&rdo;造成的阴影,在外地人和其他上海人面前不至于尴尬。
五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其实,&ldo;城市部落人&rdo;的尴尬不仅仅在于&ldo;来路不明&rdo;,更在于他们被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里外不是人。因为他们身上的现代性很难为传统社会中人所理解,而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劣根性又不可能完全被铲除。结果,不管在谁眼里,上海人都很&ldo;环&rdo;。
上海人坏不坏。即便某些人有点坏,也多半坏得有分寸,正如他们虽然精,却多半精在明处一样。精在明处,正是上海式精明的特点,也可以看作是对&ldo;精明&rdo;二字的又一种解读。既然是精在明处,就不能说&ldo;很坏&rdo;至于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也不能算作是&ldo;上海人坏&rdo;的依据。上海人是看不起外地人,可外地人也看不惯上海人。上海人只不过是在上海&ldo;欺负&rdo;外地人,外地人可是在全国各地&ldo;诽谤&rdo;上海人,谁更&ldo;坏&rdo;来着?
外地人与上海人的矛盾,说到底,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外地人看不起或看不惯上海人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无非三条:小气、精明、自私。上海人有这些毛病有的。一般地说,上海人都比较&ldo;抠门&rdo;,不大方。要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有时比登天还难。比方说,在旧上海,吸烟的人向人借火,不能说&ldo;借&rdo;,得说&ldo;讨&rdo;。如果说&ldo;借&rdo;,得到的回答便很可能是:&ldo;借火!几时还?&rdo;(徐国桢《上海生活》)这就让人觉得小气。即便现在,上海人也不&ldo;慡&rdo;。不少上海小市民,还是抠抠搜搜的,斤斤计较,什么账都算得很精。谁要想占上海人的便宜,也不比登天容易多少。杨东平讲过一个在北京流传甚广的&ldo;经典笑话&rdo;:一个上海儿童花1分钱买了1根针,而针的价格是2分钱3根,因此这个儿童拿了针以后还不肯走,对售货员说:&ldo;你还得找我两张糙纸。&rdo;这个笑话的真实性当然无从考究,但谁听了都觉得&ldo;像&rdo;。
病隙碎笔 务虚笔记 孤女俱乐部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 女生贾梅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记忆与印象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 十六岁少女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史铁生散文文论集 帝国的终结 灵魂的事 从星空到心灵 高高的树上 山顶上的传说 活着的事
三年婚姻,被不孕终结,老公出轨,小三挺着大肚子逼宫,被净身出户后...
嫁给北城最有权势的男人,做人人羡慕的夜少奶奶,从此沈琦的人生过得顺风顺水,本以为这场婚姻只是各取所需。谁知道她竟丢了心...
风华正茂的挂职县委副书记安在涛因为一场火灾,重生回了1998年7月。重生了,一切从头再来。从小记者一路步入官场青云直上,他的升迁密码是什么?官场的一缕清风,仕途的激越官声。...
简介武道世界强者为尊!拳,权相连,强者制定规则!少年逆天争锋,强势崛起,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规则。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剑摆不平的,一剑不行,就两剑!蛰龙已惊眠,一吼动千山!圣血在身,剑道在身,踩着万界天才崛起,不服就战,这就是不一样的道!...
作者柒夜的经典小说绑爱成婚总裁他又精分了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A市无人不知唐总裁那位太太就四个字恃宠而娇。只有唐太太自己知道,自己过的是多么惨无人道的日子。白天老公像冰块,不准她靠近一米之内。...
一个被人下毒成为废材的少年,在接受了九天丹王的记忆之后,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残缺的传承无尽的领悟玄奥的武道少年踏着坚定的步伐,踩着敌人的尸体,一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