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第一节
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的英文单词是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的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心理学借用其含义,把人生舞台上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把人格看成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性。
人格具有整体性,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虽然错综复杂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构成个体整个心理面貌的完整的功能系统,从而完成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如果没有这种协调一致,人就会长期处于对立的动机、价值观、信念的斗争中,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形成人格分裂现象。
同时,人格又具有独特性+共同性的特点。哪怕在遗传上最为相近的同卵双生子,其人格也是有差别的。人格独特性充分地表现为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但特定人群在共同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中又可能形成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例如,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时代的个体往往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文化心理学家发现,个人主义文化主要在西方体现,而集体主义文化则主要在东方体现;美国文化崇拜象征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牛仔和运动明星,而亚洲文化则更崇拜团队领导和一支取胜的队伍。这种统一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被称为群体人格或社会人格。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整体。
人格还具有稳定性+可塑性的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反映人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环境因素或机体因素的重大变化都有可能使个体的人格特征发生改变。
人格同时也具有生物、社会双重属性。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但是,对人格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是遗传(先天)还是环境(后天)决定的,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达尔文的侄子高尔顿基于他对家谱的研究,得出“先天极大地胜过后天”的结论。他的提法为后来风靡了一个世纪的争论奠定了基调,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著名行为遗传学家普朗明(RobertPlomin)的观点广受认可:人格的发展变化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体现。
(一)人格的先天形成
使每个人与众不同的遗传是通过基因(genes)起作用的。我们遗传了23对染色体,每一对都来自我们的亲生父母。染色体包含上千种基因。基因由DNA分子构成,并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基因被认为是沿特定的线路指导蛋白质分子合成的信息源。正是基因中包含的信息指导着有机体的生理发展。也正是这一信息指导着有机体从受精卵到胎儿,到一个完全成形的初生儿,到一个有着第二性征的青少年,再到年龄不同而有不同性格特征的成年人的生理发展。基因中所含的信息量确实是惊人的。
但是需要了解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因此,没有“外向的基因”或“内向的基因”,也没有“神经质的基因”或“反社会的基因”。某种特征的基因决定人的某种疾病可能是错误的假设。当然,基因可能决定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发展,但要发展出物种特定的行为,还需要环境经验的作用。大多数行为是受多种基因影响的,而并非任何一种单一基因的作用。
在双生子和收养研究中,可以把遗传相似程度不同的个体放到各种环境中去。通过测查这些个体的有关特征,行为遗传学家就可能计算出所谓的遗传率(heritability),用h
2
表示。遗传率严格意义上是指可归为遗传因素作用的、观测到的分数变异比率。下面两段话可以代表目前行为遗传学家对于人格的遗传问题的看法:“难以发现确实显示不受遗传影响的心理特质”;“从目前所研究的所有行为特质来看,从反应时间到信仰宗教,都表明人与人之间分数变异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都和遗传有关,事实不容争辩”。迄今为止,大量的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已涉及了广泛的人格变量,由于被试取样的关系,有些研究还扩展到不止一个发展时期。许多研究发现,不管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抚养至成人的同卵双生子,他们不仅外貌、声音相似,连态度、爱好和对宠物的偏好都惊人的相似。
有研究发现人格总的遗传率为40%,但对每一特征而言,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群体不同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遗传率应该是一个范围,如智商的遗传是0.30~0.80(占总变异的30%~80%),外倾的是0.32~0.65(占总变异的32%~65%)。
(二)人格的后天形成
行为遗传学的数据已表明,大约40%的单一人格特征的变异和人格整体的变异是由遗传决定的,剩余的群体变异应该是环境影响和测量误差的共同作用所致。行为遗传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来研究哪一种环境特征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比较生长在同一家庭环境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亲生子女;比较在同一家庭环境中抚养的收养子女和在不同环境中抚养的亲生子女。如果共享环境是重要的,一起抚养的亲生或养子女应比分开抚养的亲生或养子女更相似。如果非共享环境是重要的,这种关系就不成立。
为什么同样的父母生养的、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孩子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呢?答案正是非共享环境的作用。很多研究证据表明,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共享的环境作用经验似乎不如非共享环境的作用重要。换言之,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远比由于在同一家庭而获得的共同经验对人格发展更重要。
人格发展过程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周围人的反应。我们对自我同一性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如果父母、老师和朋友喜欢我们并对我们抱有很大的期望,我们很可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相反,不受欢迎的生理特征能引起他人不悦的反应,并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
从最近比较热门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别对待:所谓“高富帅”的男生更能得到异性的同情和关注,而他的缺点更容易被异性所忽视。而对外貌平平的男生,看法却往往相反。
贝克·汉姆也许不是踢球踢得最好的,但这毫不影响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足球明星;科比·布莱恩也许不是NBA技术最全面的球星,但他受到的追捧却远胜过其他很多队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人预期外表有吸引力的人能够做好人好事。这种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被概括为“美即是善”的倾向。成年人对长得漂亮的儿童会有更多的期望,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倾向于更快乐。
就是这些刻板印象,对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具有某些生理缺陷的人会表现出低自尊和羞怯。虽然看起来都是些影响人格的生物因素,其实却通过社会文化机制发挥着影响作用。
(三)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先天和后天总是交互作用的,研究者已区分出了三种特殊的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形式。第一,同样的环境经验对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第三,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会寻求、改变和创造不同的环境。一旦个体能够积极地作用于环境,遗传因素就影响着对环境的选择和创造。
总之,个体既是环境影响的相对被动的接受者,又可通过自己唤起的反应在环境事件中起作用,还可以在选择和创造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特殊人格
(一)正常人格的变异范围
心理活动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可谓精彩纷呈、变化万千。哪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量”变,哪些属于异常的“质”变呢?
医学是这样定义“异常”的。人体的各种生物学参数大体上服从正态分布,于是可以计算出一个平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正常范围之外,便是“异常”。多数情况下,这种定义是适用的。但是,生物医学是跛足的医学,对于丰富多彩的心理现象仅用这种统计学标准来定义是不够的。
心理学是这样定义“正常”的。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概括,总结出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人类共同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活动并不完全相同,从简单的感知觉到复杂的思维活动,个体差异无所不在。如果将这些普遍的、一般的规律视为“正常标准”,那就几乎没有一个人完全正常。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做出如下三点合理假设。
1.心理活动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按照统计学的原理,从量上来看,人类大部分的心理活动皆属正常。
曾国藩全书 全面崛起 全球进入异世界 李俊峰 穿成女配决心好好当团宠 中年了不能玩游戏吗 空军武器大百科 中国皇帝全传 明代社会生活史 财智在线,萧爷总是夸夸妻谈 位面三国争霸 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 诗经全集 平凡不平凡的世界 拿破仑传(全新升级版) 刘寅传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 神级龙珠系统 太平里的广记 覆雪归春
...
...
穿到一穷二白的兽人原始部落,就面临一家五口饿死的局面,亲爹前脚被野兽咬断手,继母就带粮丢下双胞胎兄弟跑了。才得系统就被告知,它做鉴定的学技能还要任务解锁,想吃的自己挖,想住的自己盖,要劳力自己上。海棠一个现代药膳美食主播,硬生生被逼成了一条汉子,好不容易买奴隶,他想让她生娃。一对一,主日常发家致富,是平平淡淡的地主,不撕逼,不打脸,平淡种田。...
经历世态炎凉,遭遇人情冷暖,身陷死局的人向天借命五十年,从此激流勇进,永不言败!半块血玉另有乾坤,一根中指成就无双妙手,所过之处群芳环绕,环肥燕瘦,美人多娇。当左手中指拥有透视异能的叶伤寒弃学回家务农后,山里人家的生活从此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我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屌丝。一次被逼债,我被结婚了。一个莫名出现的儿子,我被当爹了。一句口舌之争,我被卷入豪门的纷争。从此,开始了我不平凡的经历,金钱?美女?权势?得不到,那不是白活了?...
为了游戏里的皮肤,女友竟然背着我百星荣耀王者强势回归,手把手教你上王者!...